魏楚雄 澳门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
12月伊始,澳门正经历着冬天的初寒,但走在街头巷尾,看着人们喜气洋洋的神情,感觉澳门人似乎生活在暖春,澳门回归20年的节庆氛围为澳门增添了浓浓暖意!
今天的澳门显得特别的平和、安详和繁荣,澳门人也更加珍惜他们和谐、安稳和美好的日子。其实,现今的果实源于很早就播下的历史种子。葡萄牙殖民政府在对澳门殖民时期对当地的华人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方法,正因如此,中华传统文化在澳门不仅没有被丢失,而且始终是主流,澳门与内地的传统文化交织相融。
文化传统和身份认同与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澳门的教育传统很具代表性。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澳门就有学舍、书屋和社学,这种教育传统与清末的教育是一体的,无甚差异。澳门多处存在的书屋、社学,也多培养中举之士,比如望厦村民赵元格、赵允菁父子曾先后中举,可谓中国的科举文化影响深远。
澳门的传统教育与内地同出一脉,具有很强的普遍影响力。除此以外,澳门的教育之风盛行,诸多名人及有识之士大肆兴办义塾,比如镜湖医院慈善会兴办蒙童义塾,康有为子弟陈子褒、卢湘父先后至澳门办学塾。卢湘父于1905年创办“湘父学塾”,并且自编蒙学新教本教学,不仅兴一时办学之风,亦促进了教育改革。
作为澳门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卢湘父还在1928年创办“孔圣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儒家学说的发展。以上种种,皆是促进教育发展的举措,同时加速了文化跨地域的传播。华人团体百花齐放办塾兴学,多数现代私立学校相继出现。伴随着学校林立,教育的发展和传播也更加迅速。越来越多人接收到中国传统的教育熏陶,中华文化在澳门的传播可谓如水长流。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澳门的传统增加多元因素,也影响了历史上很大一批澳门汉学家和传教士汉学家,这种悠远的文化也吸引土生葡人精英加入到汉文化的队伍中来。如今,澳门的中小学大体有三类: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前两者以中文教学为主,后者也兼顾中华历史文化的教育。因此,在华人占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澳门社会,中华传统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当然,除了教育,媒体、家庭、经历等都会对人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倾向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澳门的媒体多元化。在澳门,人们不仅可以看到许多西方和亚洲国家的电视频道,而且还有大量的内地媒体频道。同样,澳门居民中去澳门以外旅游和求学的比例比较高,到外面看得多了,人的眼界自然会很不一样,便会更清楚了解这个世界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而非井底之蛙。
基于上述历史背景以及现实状况,澳门充分利用其优势,在“一国两制”下发展的很好,未来将搭上大湾区战略发展的快车,迎接更美好的明天。